這是我上個學期輔系課的期末報告,雖說應該要寫得學術客觀些,但是通篇都在批評政論節目!沒辦法,這是媒體的一大亂源!

政論節目如何包裝及操控議題

一、前言

在以往電視媒體僅有三家無線電視台的時代,所謂「談話性節目」因其節目型態較為單純,往往不被視為「重要」的新聞節目,播出的時間也經常安排在深夜或週日上午等較冷僻的時段。相較之下,現今的談話性節目則顯得熱鬧非凡,尤其以政論性節目為首,在此次的總統大選前後,更扮演了重要的評論角色。自從有線電視開放以來,政論性節目的成長率不但急速增加,播出的時間更躍上晚間八點至十點的黃金時段,這類型的節目儼然成為新聞節目的主流。然而,標榜著所謂「公共論壇」的政論節目,要民眾CALL-IN的方式參與討論時,是否已淪為一個情緒宣洩場?而來賓的客觀性與公正性及所談內容的真實性是否受的起檢驗呢?

從「2100全民開講」開始,因節目的受歡迎,政論性節目在各台便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一時令人眼花撩亂,不知從何選擇!而政論性節目內容所談,不外乎是台灣目前政治生態,或是那個政治人物最近講了什麼?做了什麼?代表什麼意義?或引發了什麼樣的爭議等!而隨著此次總統大選的緊繃,政論性節目不旦一夕間暴增,還有節目復播者。究竟是什麼樣的驅動力使得各電視台狂製播政論性節目呢?又是否有所謂的主持人主導議題來炒作新聞?這些都是十分值得探討的。而隨著總統大選的落幕,本應趨於平靜的政論性節目,因選舉爭議而持續發燒,甚至在後才開始製播者,如「台灣高峰會」。這些現象都是我們所要深入去分析研究的!


二、政論節目的基本產製模式

講起政論節目的元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首推恐怕就是TVBS的「2100全民開講」,在當時可說是除了地下電台以外第一個在有線電視黃金時段的政論性節目,許多民眾也的確趨之若鶩,因它開放了大量的時間讓民眾打電話進去節目申述己見,而不只是純粹主持人與來賓的對話,因此觀眾可打電話進去發表與來賓不同的意見,所以使得節目收視率節節攀升,而「2100全民開講」也從一開始除了政治,偶爾有討論社會、民生問題,到至今幾乎都以政治議題為主,這也是投觀眾所好刺激收視率的策略。

在觀眾愛看的狀況下,電視台當然樂於製播這樣的節目,因這類型的政論節目製作容易、成本低,只要付來賓車馬費,而議題臨時決定即可。從這樣的狀況看來,政論性節目的製作事實上是很不嚴謹的,但觀看節目的觀眾又往往會受到這類節目的影響、煽動,甚至深信不疑,徒增人心的浮動不安與社會的對立性,而主持人與來賓的言論,又無從被規範,因此通常由主持人主導議題,來賓或申述己見、或爆料、甚至想當然爾的揣測,都從電視媒體無限播放出去,影響了許許多多觀眾的觀點,而觀眾卻往往不自知!

以現今的政論節目看來,其基本產製模式大多是設定一個熱門或具爭議性的政治議題,由節目主持人主導問特別來賓的看法,邀請來的幾個特別來賓,再各述己見。而通常主題的設定,其實是已經主觀的定調,雖然問題多用問號來呈現,但事實上在設計議題時已將這個節目的主導人或主持人自身的立場帶入。在訪問來賓時,也是主持人主導整個議題的發展和論調,實際上幾乎是未竟客觀的。而單單就以客觀這一點來說,許多政論節目都強調自己公正客觀,但是何以邀請不同立場與黨派的來賓上節目就叫做客觀?一般人在台面上看到的似乎只有藍綠的對決,而實際上選民其實有許許多多不同的聲音,不只有藍綠而已!然而這些人或因聲音微弱、或因不會去看政論性節目、或因不具新聞炒作價值,所以他們就直接被忽略了!而熱中看政論節目的觀眾,往往是支持著自己喜歡的言論,對於反方言論更加厭惡而已,並未達到真正因不同的聲音而形成理性思考的判斷,反而是被媒體牽著鼻子走。

從政論性節目所邀請的特別來賓來看,上這類型節目的民意代表當然是為自己立場講話,所以這種雙方辯論的政論性節目從以前到現在從來都是各說各話,未有達成共識之時。而除了民意代表,有時也邀請學者,但不少學者也往往有特定政治立場,少有的公正客觀者,大概只是偶爾點綴之用。而在這些特別來賓之中,最令人玩味的就是所謂「資深媒體人」。「資深」要如何定義?再說「資深媒體人」上新聞節目發表政治評論,豈不是球員兼裁判,身為媒體工作者卻立場鮮明,這叫大眾如何能信任媒體?

從種種角度看來,政論性節目產製和製作的過程皆是十分粗糙的,而這樣的節目卻方興未艾,除了電視台製作起這樣的節目簡易又便宜,來賓也喜歡上節目增加自己的曝光率,而觀眾則是隨之起舞,挑自己愛聽的言論看!


三、政論性節目的具體分析

1.節目的型態

政論性節目從「2100全民開講」掀起熱潮以來,大部分的政論性節目皆以此為模版,多以主持人設定好議題,邀請立場各異的特別來賓上節目討論此議題,從以前魚夫主持的「八點大小聲」到近期復播的「頭家來開講」都是這樣的節目型態,而這樣的節目也多以「中立、客觀」自居。這類型的節目特別來賓通常較多,除了各有立場的政治人物外,有時也邀請立場不同而等量的媒體人上節目作評論,至少在雙方人馬上,看起來是達到「平衡」的效果的,然後立場各異的兩邊,再以辯論的方式擁護自己支持的立場,甚至有時聽起來只是閃避問題甚至詭辯,但上節目的來賓就是有辦法把自己的立場正當化,從不是錯的。在節目中兩邊人馬爭得面紅耳赤是司空慣見,而直到節目結束,還都在各說各話,從來沒有一個共識或結論,這樣的節目所呈現給大眾的,講白一些就是吵架比賽。而觀眾打電話進去也常與自己立場不同的來賓吵成一團。不過隨著各台收視的競爭與選舉的激化,這類所謂自稱「中立、客觀」的節目也漸有了特定立場,只是沒有非常明顯而已。

而另外一種政論節目,則是節目立場鮮明,如「文茜小妹大」、「新聞駭客」到這次總統大選異軍突起的「台灣心聲」,選後才推出的「台灣高峰會」皆是如此。這樣的政論節目政治立場明顯,主持人往往只邀請兩三個,有時甚至只有一個與自己立場相同的來賓上節目,或是乾脆主持人自己申述自己的立場及意見後,開放CALL-IN讓觀眾打電話進來節目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後主持人與觀眾相應和,觀眾高興,主持人也相對獲得不少支持者。

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政論性節目,主持人炒熱與煽動議題皆是這種節目的首要工作,如此才能使現場氣氛熱烈,觀眾反應強烈,方能達其成功的傳播效果。

2.產製的流程

由於目前國內政論性節目的製作成本相當低,許多製作單位的製作觀念仍停留在只要有固定的主持人,節目當天找到主題與來賓就可以進行討論。而許多政論節目的製作流程是工作人員看了當天的晚報之後決定主題,並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邀請來賓,在工作人員和來賓都還沒瞭解事實、題目仍然很模糊的情況下,就展開議題的討論。這樣的政論節目充其量只是名人或反應機靈者茶餘飯後聊天的場所,是媒體寵兒即興表演的場域,不但無法發揮它應有的功能,在一窩蜂、急速消耗議題的情況下,也產生了一個粗俗的文化。

3.議題的設置與探討

政論性節目議題的設置往往是當時的熱門新聞話題,或是由當天的新聞挑出一個爭議點、甚至是節目自己決定一個爭議點,加以擴大,形成一個議題,由主持人引導,邀請的來賓則針對這個議題作探討。這樣的議題往往以「問題」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要來賓講述問題與解答在哪裡?若是邀請立場各異的來賓上節目,來賓就是各說各的,而主持人要觀眾自己去判斷,觀眾通常會打電話進去發表意見,支持自己立場的那一方,或批評對方立場。而立場鮮明的政論性節目對議題的探討就呈現一面倒的狀態,來賓們和主持人互相附和,打電話進來的觀眾也稱讚主持人和來賓,並且高興的表明自身的立場。而無論議題如何設置,討論往往不是各說各話,就是主持人與來賓自己在揣測而已。而偶爾出現的「證據」,不是有選擇性的就是十分薄弱,如剪報。這樣的政治議題討論不休,每天在各政論節目上演著。

4.來賓類型

很多政論性節目從討論議題或邀請來賓,都是經過各黨選派參加,並不是電視台指定或特定通告,受到爭議也就相對減少。至於其他常見的幾張媒體記者熟面孔,則是電視台力邀,再給予車馬費3000元不等,是目前最經濟實惠的宣傳操作手法。

而無論是政治人物或媒體工作者,上這類型節目的首要條件是口才好、內幕多,所講的話要能引起觀眾興趣,甚至達到煽動情緒的效果,立場不同的來賓,必須講出符合支持者喜歡聽的言語,方能達到觀眾愛看的目的,以此來加乘電視節目的收視率。

政論節目請來的來賓,大抵上是在作一種口才與政治的表演,實際上,他們幾乎都不對議題作深入的探討及分析,只是表面上以極佳的口才為特定的立場辯護,那麼事實上他們與藝人其實沒有兩樣,只是表演的內容不同而已。

5.觀眾類型

看政論性節目的觀眾,大抵有一定的政治狂熱在。因此這樣的觀眾觀看政論性節目,其實心裡多有了定調,事實上並不會受到節目言論的影響而改變其政治立場。對於這類的觀眾而言,看政論性節目只為抒發自己的情緒,即使不CALL-IN進去節目中,觀看者往往也是坐在電視機前邊看著節目邊對主持人及來賓的言論加以評論,若是遇到與自己意見不同者便氣憤難平,而與自己意見相同者則大加稱讚。

除此之外,觀看這類型節目的觀眾往往也對政治有自己的一套立場及看法,他們CALL-IN進去節目中,急欲向主持人與觀眾表達自己的意見。尤其在2100全民開講開啟CALL-IN風潮,而近期的台灣心聲強調台灣人民要表達自己的心聲後,更鼓勵了觀眾「全民來發聲」的行動。他們打電話進節目一方面提供資訊或建議,一方面則是想與主持人對話,而也有人是想修正他人的想法。因此而形成這類觀眾的特點。

6.廣告及收益

不可否認,有不少電視台經營者看準了政黨有意在大選前做多的心態,立即視政論性節目為發選舉財的籌碼,多少會接受政黨「節目製作費」資助,才會出現目前政論性節目內容有「各自表述」的現象。

特別的是,儘管部分政黨對特定政論節目多所批評,認為言論對他們不公平,但以今年二月為例,從政論節目廣告來源統計資料中發現,在一些被歸類為藍調色系節目,如李濤2100全民開講、火線雙嬌等節目,民進黨中央上廣告不但不少,甚至還多於國民黨,另外包括綠色企業、政府、國營事業也多有廣告挹注,形成「罵得越凶,廣告越多」的奇特現象。

7.特質及盲點

政論性節目建構在所謂「公共論壇」的領域上,強調以民意為依歸,反映民意,並打破了過去傳統單一方向的傳播模式,使得觀眾也可參與其中,不再只能坐在電視機前純為一個接收者,而是同時也能變成傳播者的角色,這是CALL-IN節目的一大特色。

然而,實際上,除了論述的來賓是假中立及二元對立的現象普遍存在外,忽略其他沒打電話進來的觀眾也是其盲點之一。並非人人看政論性節目都會想打電話進去,也許只是自己在心中做評判,而節目卻忽略這沈默的一群,而真正的民意,不應只是打電話進去的少數觀眾而已,再者,CALL-IN部隊的存在,也使的打電話進去觀眾的性質,深受質疑。


三、結論

政論性節目如無性繁殖的瞬間暴增,其熱鬧程度令人咋舌,原本以為政論性節目看久了必會有疲乏感而使的節目收視率下降,但依照這種情況看來,不但沒有影響,加入戰場的電視台更是不在少數啊!雖然話題總是差不多,但天天談相同的議題總是有人看。

無奈許多觀眾仍無從辨識這類節目的粗糙性,只要自己看了高興,聽了高興,便輕易相信來賓的論述。其實許多來賓都是彼此認識的同業者,上節目談話可說是一種「共犯結構」的一起表演,但觀眾看不清,只能任由主持人與來賓牽著鼻子走,加深不同立場民眾的對立性,甚至是心中的仇恨,令人遺憾!而電視台又只求營利根本罔顧其媒體的責任與道德,只求炒作與收視率、低成本,而來賓也只是作秀表演,不顧良心天花亂墜、顛倒是非,只顧自己的立場或是討好觀眾。

在政論節目仍大行其道的今日,要媒體自律恐怕是緣木求魚,然而媒體若不自律,尤其是政論性節目的煽風點火,在選舉爭議仍未落幕的當下,恐怕成了造成人心對立,充滿懷疑與不安感的元兇之一,而至今似乎沒有什麼法律能約束這類型節目信口開河、不負責任的言論,想要讓自己的耳根子清靜,恐怕還要等待不少時日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G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